宋代纸币发行简史
背景
货币发展历史趋势
实物→金银→纸币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的优点:
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金银的缺点:
开采铸造需要较大成本
货币供给国家难以掌控
在流通货币数量低于实际所需时会出现通货紧缩不利于经济发展,而此时政府难以扩大货币供给,同时因为金银本身具有财富贮藏职能,天然有退出流通领域的趋势,比如说被富人私藏,明隆庆山西巡抚靳学颜:“银独行,则豪右之藏益深,而银益贵;银贵,则货益贱,而折色之办益难;而豪右者又乘其贱而收之,时其贵而粜之;银之积在豪右者愈厚,而银之行于天下者愈少。”
“藏益深”是指流通领域的银两减少,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以银计价的物价走低,或者说银两相对于货物价值上涨,而后通过买贱卖贵,白银愈益集中到富人手里。
虽然不易磨损但是相对于纸币来说难免会出现磨损
金银价值过大不利于日常小额交易进行
因此古代大额交易用金银,小额交易用铜钱
金银在进行交易时需鉴定重量和成色增加了交易成本
世界范围内的困境
根据数量方程式MV=PT(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货币数量等于物价水平与产品数量的乘积再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当基础货币供给数量远远少于生产力所能提供的产品数量的价格之和时(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值),必然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下跌,而群众也必将怀有物价水平下跌的预期,一旦有了这种预期,群众自然而然地就会抑制自己当期的消费,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好地补偿,这样一来又必将导致目前的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产量过剩又必然影响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经济的大幅衰退。因此提高金银货币的供给便是当时迫在眉睫的一个挑战。(中国和欧洲古代金银都较少)
欧洲随着文艺复兴开始蓬勃发展的市民社会面临着金银不足而造成的通货紧缩(受马可波罗游记启发开启大航海时代搜罗金银,但后期出现了因为金银过度输入欧洲造成的价格革命)
纸币的出现
中国北宋期间经济的高速发展,采用金属铸币,但铜储量不足,并在四川地区采用铁钱代替铜钱,但从而出现了铁钱笨重难以携带(铁本身的价值),货币制度已经不适应于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交子发行趋势:私人发行→私人联合发行→国家发行
铁钱兑现凭证→信用货币
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非全额存款准备,也就是说即使只有交子铺的库房里只有1万贯铁钱,也可以发行超过1万贯的交子),但这时因为相关发行制度尚未完善,发行交子的暴利(铸币税)引起私交子的过度发行。因此,交子投入流通后不久即发生了信用日降和挤兑风潮,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信用较可靠,财力较强的富商经营。这种联合信用担保虽然较之之前的发行有所改进,但还是出现了信用问题。仁宗天圣元年(1023)设置益州官交子务,官交子于第二年二月二十日开始发行。
与私交子相比,官交子的管理更为完善,如发行有限额、有准备金、有交子务的官印、有额定面值,只允许在川流通,三年为一界,发行利润统一归交子务等。
宋代纸币发行的具体特征
法偿性
纸币的法偿地位体现为法律规定在交易和纳税中的被接受能力,以及禁伪制度。
表现在:
1)北宋法律规定交子在商品交易和税收中均被广泛接受,不受限制,并且在税收、榷货买卖中均能顺利行用。南宋发行会子代替交子,规定“钱会中半”即在发放官员俸禄和征税时采用铜钱与会子各半的形式。
2)刑法对于伪造行为的惩戒“伪造者斩,赏银伍锭,仍给犯人家产”。
3)特制纸币材料“尽用川纸,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欲为伪,尚或难之。”特制纸币图案印记
本位制度
据铁钱量和兑现比率确定交子每界最高发行限额,交子务常备铁钱准备金以供民众随时持交子兑现,天圣年后每界限额为125.643万贯,准备金比率在28.7%-30%之间,对于流通广泛的纸币,这是相当高的比例。德国1875《银行条例》:在银行券发行总额中,黄金保证不得少于三分之一,信用保证则占三分之二。美国1913《联邦储备法》:在银行券发行总额中,黄金保证不少于40%,其余为信用保证。
本位制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能长期稳定物价(新中国初期采取的各种实物本位制度)
南宋发行的会子不再兑现,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发行,具有了现代法币的特征。
回赎兑界制度
交子的回赎主要通过兑界和税收实现。由于赋税中交子比例无定数,相较而言,兑界在控制流通量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交子为二年一界,由于以一比一比例进行收兑,兑界制度使流中货币量始终保持在限额内。这项措施除宋代时纸张质量尚无法保证长时间流通的技术因素和控制发行量的要求外,还出于防伪的需求而设计。通过兑界时对交子验伪,且每界交子包括图案、印记等形制均变易,伪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即为了调节短期利息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断改变准备金或者货币流通量的增长率。
宋神宗年间曾经出现交子价格的波动,宋神宗通过增加铁钱准备的方法增加民众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减少贬值压力,从而稳定了市场。
南宋孝宗年间,政府在纸币(会子)贬值的时候使用金银、有价证券(发放给僧侣道士证明身份的度牒,具有免除赋税徭役的作用,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刑罚,所以在实际民间私人流通中价值要超过所免除的赋税徭役的价钱,宋代还实行和明代类似的将粮草运到边境以换取茶引盐引等专卖货物兑换凭证的政策,宋代的各种证券数量种类繁多,甚至有专门的交易所——交引铺来进行证券的交易,有时还能代替货币来使用)、榷货(专卖货物,在宋代主要是盐和茶)、铜钱和其他纸币赎买市场上的会子,以减少流通领域中的会子数量,从而稳定币值。
利率操控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王安石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在这种时候百姓往往需要借高利贷)和收获之时由官府发放利率较低的贷款,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纸币发行的失败
崇宁、大观年间,由于陕西用兵,政府增加交子发行量以供军需引大坏,每易界以四引而易其一”,宋廷于崇宁三年(1104)诏令第四十一至四十三界交子不再收兑,交子流通遂停止。大观元年(1107)易交子名为钱引。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3),战乱不断,钱引发行量居高不下。而宁宗开禧北伐(1206)之后,钱引发行量剧增,币值急剧下跌,以至无法正常兑界,纸币信用丧失,经济秩序极为混乱。最终,理宗宝祐四年(1256)钱引被废,自此退出流通领域。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临安设行在会子务发行不兑现的会子作为官方纸币。自宁宗开禧年(1205-1207)之后,北伐失利和其后嘉定年间(1208-1224)宋金间的频繁战争使得财政支出急剧膨胀,政府将印发会子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会子发行量连年上升,至嘉定末至端平(1234-1236)初二界并行(原先规定两年一兑界,将旧会子兑换为新会子以控制货币供应量,改成两界并行,也就是在上一届会子并未退出流通领域的情况下,发行新的会子,相当于将货币的供应量翻倍),会子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社会动荡加剧,由于纸币信用殆尽,价值近乎于无,已无法流通,会子最终随着南宋灭亡而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
原因
- 外部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连年战争的军费开支造成财政紧张
- 内在原因:长期以来经济政治高度统一的体制,政府权力不受约束,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混同,加之两宋时期货币刚刚诞生,统治者对于信用货币的认识仍比较有限,虽然有以上令人惊叹的高明的货币操作,但随着南宋后期战争压力的逐步加大,政府将货币的发行直接当做满足财政需求的手段,纸币的超发最终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在飞涨的物价下宋朝走向了灭亡
孝宗乾道二年右司谏陈良祐上奏反对行用两淮交子,孝宗回答说:
“朕亦知其不可行,只为武锋一军在彼”
参考文献
[1]管汉晖.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J].经济资料译丛,2016(03):32-48.
[2]罗冬阳.货币史的超越与回归——评邱永志《“白银时代”的落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05):202-207+212.DOI:10.13613/j.cnki.qhdz.003098.
[3]陈嘉珞.金本位的一生:从诞生到消亡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原因——《世界经济史》读书有感[J].时代金融,2018(11):256+265.